双城记

在这个巨大而且魔幻的城市,你时常觉得自己是一颗热锅中煮沸的的丸子。一开始你觉得这个城市冷漠,渐渐你也学会了面无表情,因为你发现,时间快得让你根本来不及切换表情。

1

上周末去了LY,定了很早的闹钟,忘记关,早上就早醒了。突然想起,距离去LY也就一周,但感觉已经有了整整一个世纪。

从LY回来之前,跟最好的朋友说,你的预产期什么时候,我会给你准备育儿干货。一周之后没啥进展,我开始焦虑了,感觉对不起她。朋友圈已经看到她大学闺蜜给她手工做了木马,几百块快递专门寄给她。倒不是我在表白这个事情上输了,只是懊恼,想为朋友做点什么的心情很快被太多事情淹没了。这种状态也经常发生,之前从家回上海,想着要为家人做些什么,但也很快被其他事情淹没了。

LY三四个月的事情量,在上海可以在一周内快进放完。从LY到上海的火车,从低空间往高密度空间行驶,途中不断加压,终点的压力,像被塞进了炮筒,炮筒最前端因为过于密集甚至产生燥热,然后砰的一下乘客被弹出来,落地在这个大都市。

之前的记忆,像被拽在那列火车上,呼啸奔走;之后的时间,一小格一小格铺开,每一分每一秒都被安排得清清楚楚,你被推着不断的往前奔。你得很用力,才能把记忆拉回来。

2

两周前,我从上海去LY,参加发小的婚礼。老公和儿子因为比较严格的防疫限制,不方便出城,我就一个人去了。考虑到要陪娃,我选择了最短的行程,第一天早上去,第二天最早的车回,来回总共是24小时。

即使如此,我还暗爽。虽然在路上,但是是属于我一个人的24小时。可以在路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写文章,不被打扰地加班。到LY,还有时间去洗个头,精神焕发地去参加婚礼。当然一边爽,另一边也在吐槽自己过于紧张。5点起床,背电脑,路上全程加班,写文章,到了家,下午觉都睡不着。即使后来去洗头,吹头,去到婚礼现场,还是感觉到自己的内压强和酒店欢乐融融的氛围不合。

新娘很忙,比较好的是跟我同桌我认识,是之前一起学车的师妹,她是话痨个性,还有一个同龄的儿子,更惊喜的是,她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好多年,为了爱情回了老家,有这样的两地生活体验,能理解这种双城生活的体验,彼此之间的文化差隔和文化认同的人,太有得聊了。

她之前在上海工作过好几年,做互联网游戏插画师的工作。聊起上海的生活,主要就是上海的好吃的,还有上海的男孩女孩。聊起奶油小方,她就狂点头,她每次下班,附近红宝石的店因为当日的蛋糕不想留到第二天,就给她打折。他老公还很好奇,说不能吃85度C吗,然后我俩很有默契说,不一样。他老公吃到奶油小方,真香了。直至今日,她上海工作的妹妹每次回家,都要给她带奶油小方。聊起上海男生的宅,真的是知道他们的宅有多快乐。聊起上海小姑娘的作,也是很理解但觉得非常可爱。

不过比较感慨的是,她老公看到抖音上有什么好吃的店,就会当天驱车从LY到上海,吃好那碗面之后再非常满足的回去。一天来回为一碗面,他们觉得是值得的。

她也说,上海人不知道LY是多么舒服的城市,她带同事过来玩,都感慨LY是什么神仙地方,也太好看了吧。

在刚从压缩炮弹里面弹出来的我面前,她跟我分享这些话题。她的放松和快乐的状态,让我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紧绷和克制。

于我而言,上海真的是焦虑的存在。物质不是最主要的问题。

上海圈层复杂。除了本地人,也汇聚了全国各地有雄心和野心的年轻人,每个人的背景不同,文化经历不同,大概率你遇到的是和你不一样的,但他们都聪明,精明,敏感,不知道什么信息点,会戳到别人,或者触碰到敏感区,所以非常克制,待人处事,会心累。

上海的信息量巨大。有很多信息需要等你处理:人际信息,行业信息,职场信息,孩子教育信息,理财信息……大家都热衷讨论这些话题,连退休的老人也很有精力去讨论,一旦落地,就启动自我运营模式。之前听人吐槽上海人精明算计,大概就是这个道理。

在这个餐桌上,离射出这个子弹壳12小时不到,我的内心还无法冷却平息。我知道这一边是我最祝福的发小结婚,另一边我明天就得重新回到炮弹车,我还无法松弛。年终的考核,战略的复盘,领导的汇报结果,团队的考评,行业的风评……看得见的职场PUA,看不见的风险。

看到过一个上海年轻女作家的故事,也很震惊,因为一个上海本地的低阶层的女孩子也一样自我压榨,努力奋进。

上海是各行各业,各个资本巨头的角斗场,一代一代的。四面八方的优秀年轻人,总是在这里拼尽全力。优秀的,强大的,运气好的,可以风云魔都浦江两岸;起点低的,被遗忘的,失败的,就需要自己给自己建设容身的心理防御,虽然这防御,也清脆,单薄,透明。

3

距离好友的婚礼,已经过去了快一个月。工作上的各种波涛汹涌已经好多波过去。高考刚结束,大家都在给考生建议,大学如何选。大V纷纷表示,城市是第一需要考虑的维度,一线城市是最优先选择的。环境对于年轻的成长最重要,不同的环境有着截然不同的氛围,接触截然不同的圈子,获取截然不同的信息,未来的发展也是截然不同。选错了一个城市,可能就是浪费几年。

有一个大V提到一个概念“空间渗透压”,让我很有感触。

一叶舟: “反正都没有好的“小环境”,那就去追求“大环境” ,实验室是“小环境”,学校“中环境”,城市“大环境,对个人影响,我觉得是“小环境”>”大环境”>”中环境” 。”
大妈:“是也乎, 其实环境渗透压…如果不到对应大城市环境很多事儿永远不可能接触到…俺高考两次, 都不理想,到了常州, 才耽搁了人生最关键的8年…. ”

环境渗透压,这个单位,太形象。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区记录,在两个地方,一天之间处理的信息量对比。

对比时间阶段是五一假期,我在家待的时间大概三天左右,正好是一个完全放松,并且适应三线城市,然后接下来去回大城市,从波谷到波峰的完整曲线。

相比较7月参加婚礼那次,因为只有24小时,基本是绷着的,没怎么真正进入三线状态。

在LY:那段时间大家在热烈讨论B站发的后浪视频,我在家那么多天,别说看后浪的帖子,我连手机可能都是一种懒得开。

在上海:曾经尝试用一张卡片整理,根本理不完。

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是看手机,本来是要看天气,然后就快速看微信有没有未回复的聊天,朋友圈,快速的过了一遍这些动作,赶紧把手机关掉。

醒来精神好,就先起床,翻看几页书。最近翻看的书包括:4岁孩子的思维题目,数学启蒙《我比你大,我5岁》,《维摩诘经》,《发现利润区》。三四个截然不同的主题,同时在翻阅。

去刷牙梳洗做早饭。收拾东西出门。上车路上会听一些东西,等车的时候会再看几篇公众号的文章,上车把钱付掉,再把那些文章读完。

车上继续听东西。有时候状态好听一些有营养的,听听音乐,有时候比较烦躁,不知道该听什么,就随便听车上的广播,但啥也没听进去。

到了办公室坐下来,继续把之前的推文看完,9:00~10:00是推文高峰。

10:00~12:00一直在开会,辅导同事写PPT。

中午吃饭的时候,等微波炉,吃饭的过程当中,会忍不住去刷微博,豆瓣,淘宝。

看到钉钉群里的安利,我去轻学堂下载了一些视频课程,有技术类的视频,也有战投部的战略和投资的相关课程,案例。

中午很想出去走圈,又想起来PPT下午2点就要开始讲,又拼命在帮他改,中午就没有什么时间睡觉,只睡了15分钟左右,心脏有些闷了。

没工夫出去,下午就开会了。从2点开到5:30,一天就这么过去了,一直坐着,没有出来过。

开会有带电脑,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停的在刷资料,开会的时候,看到国外学术机构在分享免费的免费的教科书,就随手下载了。

中间有记一些笔记,聊一些工作上的事情,中间收到无数个钉钉群,或者是QQ群的聊天出现的小红点。QQ群和聊天群和各种各样的群总共加起来有几十个,相比较有几百个群,我还算克制,各种各样的推送都是关掉的。

4

这是客观的记录状态,并没有在价值和情感上面去评价好坏。

客观记录,影响到不同城市间的环境渗透压是是哪些哪些东西?影响到我们在这个地方的不同的状态是哪些东西?不管我们是身处在小环境还是大环境,目标都是一致的,就是是希望自己能够幸福。技术进步,一定会带来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,我希望我们可以让自己有能力拥抱好的一面,有能力去抵御那些不好的一面,不被它的副作用所吞噬。

对于年轻人,我们只是说你去大城市吧,也需要告诉他说可能另外一面是什么样子。打开脉脉,一线的职场状态简直的怨念的深渊。

你的幸福模型是什么?模型当中的影响因素可能会有哪些?建立自己的选择模型,而不是跟随别人做选择。

我们在学校里面做了很多应用题,最后你会发现说那些都是预演。最大的应用题就是你想要什么,要获得什么,有哪些条件可以支持你,有些条件会去阻拦你,而你就是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去解决,一道一道真实的题目去解决。

别人的答案不是你的答案。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。
如果你只是一个子弹,在这个炮弹当中无限承受压力,变得更加紧绷。如果你自己想成为一名大炮,想获取更多更强,更远的发射力,更精准的发射发射地点,那大城市无疑可以给你提供更长的资源,提供你所需要的弹药,你可以不是那个丸子,你可以是你也可以不是内门那那个被摩擦的发热发烫的子弹,你可以成为你自己可以成为一门炮弹。

避免成为子弹,而是成为炮弹。这个世界有些地方还是开阔的,还是包容的,没有那么多点卡位,不要忘记自己有退路,自己有更宽广的空间。

Changelog

2020-08-02 初稿